第18章 (第2/2页)
夹心棉花糖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凌风啸zzwdb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两只来着,毕竟,副食品商店不一定什么时候有卖,去黑市上,价格贵还得担风险。
反倒是找农民兄弟淘换,还能用一部分票来顶钱用呢。
不过,这两年抓得严,家家户户都只能养两只鸡。
一个鸡蛋送到供销社去,是四分钱,不管是留着给自家人补身子,还是为了换钱,养母鸡都是最划算的选择。
想从个人手里买到公鸡,几乎没有希望,像韩菁同事给大家捎带的这几只,还是找大队上的小型养鸡场买的。
事实上,要不是看在他是一个大队的、又在城里当工人、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求于人的份儿上,就算他开的价比供销社的高,人家也是不愿意卖的。
无他,怕惹麻烦!
言归正传,梁万做面食的手艺一般,但由于上辈子见过的、吃过的东西多,在“创新”这块儿,他偶尔的灵光一现,还是得到了韩家人肯定的。
韩菁昨晚带回来了鸡,梁万当即就改了主意,向英擀面,他来做“浇头”,最后组合起来,这就是一碗香喷喷的辣子鸡拌面了。
总体而言,味道上是得到了韩家人一致好评的,这不,今个儿中午,余秀芳同志点菜,梁万又做了一回微微辣版本的。
第一锅煮好的面条就是梁万的,给爷爷奶奶留够,剩下的,都让梁万装进了铝饭盒里,再用奶奶的袖筒包住,省得没一会儿就凉了。
“去吧!回来的时候,顺路去副食品商店看下有没有蒜,这吃面不吃蒜,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!”
韩老爷子咂巴下嘴,梁万应声,带着饭盒出门了。
关门的时候,还能听见老太太隐隐约约的抱怨声:“那蒜有什么好吃的?你是想熏死我啊?”
韩家附近就有公交车站,没走多久,梁万就看到了即将停下来的公交车,他赶紧跑了起来,总算是在公交车启动前给赶上了。
这年头儿不存在交通堵塞,也不需要车让人,都是行人见公交车来了,赶紧靠边儿避让的。
自然,车的行驶速度就快了很多。
到站后,梁万下车,远远地就看见往学校食堂冲的刘东了。
“刘东!”
这一声响起,刘东立刻来了个“紧急刹车”,往这边儿一看,眼睛就亮了起来。
学校不大,找个没人的地儿不成问题,但梁万和刘东可没打算傻乎乎地在外面吹冷风。
正好,这会儿大家都在食堂热饭呢,教室里没人,刘东就和梁万来教室了。
虽然从十点那会儿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,但刘东还是问道:
“你不是都跟老师请过长假了吗?咋又来学校了?有事儿找我?你说,能帮上忙的我肯定帮!”
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俩这几年的交情,也是因为,梁万和韩菁去给连二姨送过谢媒礼后,想到刘东同样出力不少。
都是帮了忙的人,总不能就用一句“兄弟情”,忽悠人家免费干活儿吧?梁万可不是这么抠搜的人。
所以,他就用上个月的零花钱,去百货大楼买了双解放鞋,邮寄到了纺织厂。
虽说五公里的距离,还特意邮寄过去,有点奇怪,也有点浪费钱,但想到梁万不愿意再回纺织厂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总之,收到惊喜的刘东不说欣喜若狂,高兴程度和那其实也差不多了。
尽管五块钱一双的解放鞋,磨一磨,家里应该也是会给他买的,但这是他兄弟送的,能一样吗?
“没事,我这不是最近在学着做饭吗?刚好,昨天我媳妇儿买了只鸡,给你小子带点儿,让你尝尝我的手艺!”
再好的交情,那也是需要维护的,从韩家到学校,坐公交车很方便,又不是跨省了。
毕竟,梁万和原主,在这个时代,可就只有刘东一个好兄弟。
这一路过来,不到三十分钟,梁万又用袖筒捂着呢,饭盒一揭开,里面的面条和鸡肉还微微冒着热气呢。
虽说面有点坨,但这能叫事儿吗?味道好,这就足够了!
给刘东带的这份儿算是正常辣度,他吃得头也不抬,教室里又点着炉子,到最后,他都开始冒汗了!